摘要:在阐述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方法的基础上,介绍嵌入式系统底层软件可移值性设计和硬件抽象层的建立;举例说明利用此思想的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及测试过程。 关键词:设备驱动程序 嵌入式系统 软件设计 可移植性 1 嵌入式系统设计 由于嵌入式系统有着体积小、功能集中、可靠性高等优点,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,如移动通信、工业控制、医疗器械,家用电器等。如何缩短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周期,降低开发成本,以及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已成为嵌入式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。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,通常采用以下设计方法。 (1)瀑布模式开发过程 瀑布模式开发过程工作模式简单,任务的划分协调及人员安排、物质材料的分配管理都比较容易。如图1所示,开发过程为从硬件到软件的流水线式进行。此类开发方式有以下特点: ◇ 小系统,如利用8051控制的低速率信号采集等;
◇ 开发所需人力、物力资源有限,一般1个或几个人即可完成; ◇ 要求开发人员对软、硬件设计和制作都比较熟悉; ◇ 对开发周期要求不高,此类开发过程无疑会使用最长的开发周期; ◇ 在开发过程中,任一环节的阻塞都会影响其它环节的开发。 (2)V模式开发过程 V模式开发过程为一种并行的工作方式,任务的划分协调及人员安排、物质材料的分配都必须考虑不同工作内容,如图2 所示。 开发过程为硬件和软件同时进行,最后联合调试。此类开发方式有以下特点: ◇ 大系统,如利用PowerPC等处理器设计的网络交换/访问设备; ◇ 开发人力、物力资源比较丰富; ◇ 开发人员分工比较明确,软件开发者可不需了解太多的硬件信息,而硬件开发人员对软件也可不做太多了解; ◇ 有利于缩短开发周期; ◇ 在开发过程中,软、硬件设计独立进行。 硬件开发的阻塞不会影响软件开发过程,同样,软件开发的阻塞不会影响硬件的开发过程。 但在V模式开发过程中,仍存在以下问题: 大功率电感厂家 |大电流电感工厂